今年早些时候,有一系列文章在CSDN Blog 上陡然火爆起来。博主阿朱,以“三五个人十来条枪,如何走出软件作坊”为题,总结了自己从业十年来在技术项目和技术团队管理方面的经验和思考,截至8 月28 日,总共发表43 篇文章。博文视点也以其敏锐的嗅觉,迅速发现并决定出版这系列文章的成集。
阿朱本名吕建伟,多年以前我们是混同一个技术论坛的网友,但直至今年CSDN 上海英雄会方才有缘见面。在从上海回北京的飞机上,聊着软件和非软件的话题,连飞机餐都觉得没那么难吃了。也是那次谈话,阿朱给我留下了“稳重、实在”的深刻印象。
《走出软件作坊》一书,可以印证我的感觉。项目管理与团队管理,向有土、洋二派,尤以洋派最有市场。阿朱此书,不虚谈理论,全部心得皆来源于其十年实践所得。这不是普通的十年,而是一位普通程序员成长为CTO 的十年。在后五年中,阿朱参与并见证了一家创业公司从软件作坊壮大成为行业领先软件服务提供商的过程,这正是其他诸多中国软件公司正在走或想走的路。阿朱及其所在公司的经验与教训,对于本土小型或创业型软件企业,具有极其宝贵的参考和借鉴价值。
然而,这本书更有价值的地方,是字里行间无处不在的实践知行观。软件企业和软件从业者,最该从里面学到的,也是一种不盲从的反思精神。每家公司都有自己独特的外部环境、文化氛围;“像成功公司一样好的团队架构与管理模式”听上去很美,多数时候却并不符合某家特定机构在某一特定时期的现实情况。为员工提供免费餐食,就算给的是神户牛肉,也并不足以让你的公司成为第二个Google。所谓管理,规范、制度、方法、人情缺一不可。人情,或谓关系,在中国公司中是决不可无视或轻视的因素,也是最可能存在变数的因素。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变数,是在制定符合本机构实际情况的架构、制度时必须注意的。所谓学我者生,像我者死,学的和像的,实在不是同一个“我”,读者不可不察。
这本书另外一个有价值的地方,是作者与读者展开的网上讨论。在阿朱的Blog(http://blog.csdn.net/david_lv)上,该系列的每篇文章都有大量的读者评论,而阿朱也往往会在下一篇文章中,或直接或间接地答复和参加讨论。这些讨论有一部分写进了成书,更多的部分仍然留在网上。我建议阿朱为本书开通一个讨论区,使其不但有印刷的版本,也有更为鲜活和即时的网络版本。我深信,互联网改变了并仍在改变着传统出版业。这本书和其他书在网上如何做出延伸
价值,值得探索。
阿朱说,他希望于所在公司做大上市后,再写一本书,总结“走出软件作坊”之后的经验与思考。我期待那本书的面世,但并不认为书中的内容要等到出版后才能一睹为快——诸位不信?不妨到阿朱Blog 上看看,“CRM 下午茶”等系列文章,已然是颇值一读的了。
韩 磊
CSDN &《程序员》杂志总编辑
这个系列能不断写下来并且写完,全托老朋友周爱民和博文视点周筠老师的福。
早在2003 年,就有国内某出版社联系过我,希望我能写作一些关于中小型软件开发团队管理方面的书,但最后杳无音讯没了联系,自己也就没什么写作的压力或动力了,连个头儿都没有开,于是成书当然失败。
正好那年我也是刚空降到一家初创企业,公司一穷二白,连个产品也没有,没有稳定收入来源,没有稳定客户。5 年多来,跌跌撞撞,现在业务稳定了,客户稳定了,产品稳定了,公司队伍稳定了,公司盈利模式也稳定了,终于可以舒口气,抬起头来看看业界。过去都在闷头干事,和很多朋友都失去
了联系。好不容易,赶上个2008 CSDN 英雄大会,多年未联系的朋友又都找到不少,甚是欢喜。
我写这个系列,并没有想到要出书。算起来到今年,自己正式在业界工作已逾十年了。十年,是个不长不短的时间,但人生最美好最激情的十年能有几个呢?蓦然回首,总得给自己留下些什么吧。我得到了没有,没法判断得失错漏。主要还是为了给自己这十年一个总结,以期待在总结之后,整装,以更沉稳的心态和勇气去拥抱与创造下一个十年。
另外,自己工作多年,有一些个人的工作心得,在所服务的公司运作得不错。但就是不知道是公司成就了自己,还是自己的方法管用?自己的这些方法是否换了人,换了环境,换了当时的条件就无法复制了呢?所以,希望把这些心得写出来,与业界的朋友一起交流。
就这样开始写博。没想到立刻引起了许多网友的共鸣,甚至还得到了出版社的关注。有几个出版社联系到了我,希望我能把博客中的这个系列写下去,写完整,以集结成书。还有几个出版社联系我很紧,希望能尽快签合同。
我没有写书的经历,对出版行业也不了解。于是我想到了我的朋友周爱民,他出过好几本书,他有经验。他一听我的情况,哈哈,不用苦恼,我给你介绍可靠的出版社,绝对能运作得很好。周爱民是我1999 年就认识的好友,也快十年了,当然我很信任他,于是就有了和博文和周筠老师的缘分。
自己一直喜好写点什么,但都不成文。十年间,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就赶快记下来。平时随身都带一支笔,随看随想随记,看书就喜欢在书的空白处写……呵呵,与周老师商议这本书出版的时候也留下一些空白,为了那些和我有类似习惯的朋友。没带笔的时候,坐地铁就在手机里写,甚至听一些产品发布会的时候没有拿纸,举办方也没有给发纸,就直接在人家产品的彩页上写。有时候也会写在自己的名片背后。
所以,我在以每天一篇的速度发博的时候,好多网友都惊呼更新速度太快了。问我怎么会一边管理公司一边还有时间去写书?未免分身太有术,也太潇洒了。
其实,我哪里有那么多的时间集中写作。如果没有过去十年积累的大量的片断文字,我怎么可能以每天一篇的速度发稿呢?所以,我的博客文章的内容都是把那些片断连在一起,给片断加些粘合文字,让片断读起来能够通顺而已(真是苦了编辑同志。很多片断都是多年积累,而且都是随时随地当时不知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写下来的,这时要连在一起,多年思想的成熟与转变,思考角度和思考层次也有许多的不同,所以要连在一起还很难)。编辑部的同志笑称我的这种方式是串珠子:珠子都有了,但不圆不亮,先磨圆,然后一个个地串。直到串完,才能看出来串的是一个什么形状。
非常感谢世界上有Blog 这个东西。没有这个东西,让我天天在自己的电脑上写,也可能写写就荒废了。现在有了Blog,自己的文章都汇总在一起,有自己的独立网址,而且网友可以匿名点评。这是一种很先进的写作方式。怎么讲呢——
Blog 这种写作方式:
一则 能够和香港电视剧制作方式一样,边写边看读者的反馈,以在后面的文章中解读他们的疑问。
二则 看到点击量,看到不少读者认同观点,看到不少读者觉得很有学习意义,也看到了自己这本书的受欢迎程度,就越发有了写作的动力。要搁从前,都是作者自己闷在电脑上写完后,给了出版社,出版社不能预先看到读者反馈就出版,万一亏了钱就不好意思了,人家也是开门做生意嘛。当然自己能赚点小外快也不错,但这个想法就有点傻,因为写开了才发现,为写作付出的精力和占用的家人时间太多了,真有点亏,多次想罢手。
我写博的时候,其实心中已经有了一条主线。但是我不能只是按照自己预设的主线按部就班地写。我在乎读者。读者想看什么,我就把那个章节先写出来给大家分享,让大家评论。通过评论,我再引出下一个章节。这样,每个章节看似都独立成一篇单独的Blog,但连在一起就有了结构性的脉络。非常类似游戏《帝国时代》:刚开始都是被黑幕遮盖,你不断用侦察兵探路,慢慢地,整个地图就呈现在了你的眼前,你才发现,哦,原来最近的路在这里!我非常希望大家阅读的时候能有这种乐趣,就跟福尔摩斯小说一样,到处都是脉络,让大家看得错综复杂不知就里,到了最后,福尔摩斯开始讲案,把案子的经过从头到尾梳理完毕,大家才恍然大悟,而且觉得合情合理。这种感觉很畅快。
在这里首先感谢众多网友的鼓励和批评。尤其是他们的批评难能可贵,让我从解决他们的问题的角度上去写文章,针对性实用性都非常强。我很希望与大家分享这十年中的感悟和经验教训。看着许多人还在不断前赴后继地用公司的钱、客户的项目和自己的青春来试错,真有些心疼,这也是我写博写这本书的一大动力——希望后来人不再重蹈我们的覆辙。
更希望这本书能成为大家的手边书、枕边书,读起来不乏味,还能有那么点启发,这样我就开心了。说教非我所好,也最烦这么干,况且也没那资格,呵呵,信不信,有资格我也绝不选择说教。平时管理部门,我喜欢在工作中拿事说事给予明确针对性的指导,而不采用集中培训的方式,也不强压说我的方法是最好的,必须按我的方法来做。
这本书不是技巧书或者点子书,不是大家看完照搬到日常工作中用完就算了的。毕竟我只在企业管理软件开发公司工作过,而且只工作了十年,只服务了两家公司,所以我的见识恐怕难免狭隘,欠缺普遍性。有些网友问我硬件开发公司、网站开发公司的开发管理问题,我答不上来。如果哪位网友看了书后非要生搬硬套应用到自己的工作中,我奉劝您千万别这么干。因为每个方法都有它适用的基础条件。比如说员工的认知没达到,你的做法就让他们很不理解,那么你的方法也不会执行到位,甚至有人搞破坏,有人消极怠工,有人一边冷嘲热讽一边看笑话,有人背后乱传谣言,你的努力就全都白费了。慢下来,Boy,慢下来。
我也不希望这本书成为一本软件工程类的书。软件工程类的书很是枯燥,让我总是憋足了勇气才去努力看,最后还是无法完全读下来。我最近还在津津有味地反复阅读李维先生的《Borland 传奇》一书,呵呵,也是博文视点出版的,此书看似写Borland 的过去、现在、未来发展,还有Borland 的产品发展,但Borland 作为业界的一个公司,完整地经历了业界多年变革与竞争的沉浮,是一本关于技术如何影响一个软件公司、趋势变化如何影响一个软件公司、人才如何影响一个软件公司、商业策略如何影响一个软件公司的很好的活生生的商业案例,让我常常深思技术、未来应用趋势、用户口味变化、上下游环节变化、人才、商业运营这些因素的博弈。
希望我的这本小书也和《Borland 传奇》一样,能于轻松间向大家展示复杂的技术与竞争。做程序员,做项目经理,做创业小老板,做职业经理人,本来已经很累了,再让他们挤出时间看枯燥的软件工程书籍,实在是个很差的定位。
我经常开车在路上听歌,听的多是老歌。这些歌如流水一般,让你想起很多,你的过去,你的菁菁年华,你过往的那些事那些人……有些事由此释怀。许多人很急躁,这技术那管理模式这营销点子那盈利模式的只争朝夕,兜兜转转忙了很多,但还是一事无成。也许,我们都应该在歌声中静下来,放松下来,别那么紧张,别像个好斗的小公鸡。许多事情放平来看,也就那么回事,看的太重反而达不到,有些事情就得需要时间来磨合,强推是不行的。
我买过一本书,《微软的秘密》,1997 年买的。11 年了,我还在不断地读它。每次看都能得到新的启迪。微软的做法,是国外公司的做法,是一个正规的软件帝国的规模开发做法,显然无法适用于三五个人十来条枪的中国软件小作坊。我阅读它,其实并不是为了学习它里面的方法,而是把每次的阅读变成了一次对心的洗涤,让自己能够平息浮躁,踏实下来,以平和之心再来面对自己的挑战。
在这里,我也要感谢博文视点的编辑们,没有他们,我的这本涂鸦之作也不会面世。我一向做职业经理人,都是拿人钱财替人消灾。写书,也不例外,我也希望能给博文视点带来个好收成(周筠老师曾说过一句话我记忆犹新:收成是另一回事,重要的是出书这种事情是一件传播知识育人启迪人的事情,是一件利人利已的好事!)。所以我在写作上也尝试照顾到多年龄层次的读者:毕业了着急找工作的,毕业后工作了两三年的,刚当了项目经理的,做了多年程序员还在原地踏步的,当了N 年项目经理却看不到未来发展方向在哪里的郁闷人士……也不知我这个初试身手的厨师端出的大汉
堡到底合不合大家的口味。
下一个十年会如何?会不会十年后再出一本书呢?
一次闲聊,周筠老师说,这绝对不会是你最后一本书,而且也不会在十年后才出你的第二本,我能看出来,在以后的十年间,还会有你的第二本、第三本书。看着许多人还在不断前赴后继地用公司的钱、客户的项目和自己的青春来试错,真有些心疼,这也是我写博写这本书的一大动力——希望后来人不再重蹈我们的覆辙。
我说:“我一向喜欢实战操盘,把方法真正应用到企业中,真真正正给企业带来效益带来效率才是我的成就感,写作的成就感还不是我的目标。如果还有写书的机会,我想可能会在我下一个十年后,我把一个小软件企业运作到年销售额达上亿元规模,或许我有更多的心得可以写成另一本书。”
周筠老师一笑:咱们可以边走边看。
呵呵,对。咱们可以边走边看。
晚上22点了,家里的宝宝应该入睡了。我在办公室里,一边吃鱼,一边愉快地敲下这些文字。
那边厢,梁晶、文佳、小马、Lisa、丹丹,在一起悠悠地忙乎着收尾的工作,梁晶和文佳看着我写的封面封底勒口文案嘻嘻地笑着。祥子饭庄送来的饭菜早已经凉了,但这尾大鱼还真是味美啊——饿了啥都好吃。
工作着是美丽的,工作着更是快乐的。
参与校对清样的姑娘们咯咯咯地笑:这阿朱,真是太细致了,连员工的裤兜是不是鼓鼓囊囊、牙缝干不干净都要管,好操心啊。
我答:那是要给客户演讲啊,裤兜有问题,后果很严重;牙缝有问题,后果——也很严重。
今年初夏,好友Aimingoo(博文另一著名作者周爱民)举报,说要是还不抢,阿朱的书可就被别人给出了。我如梦方醒,恰好在北京,请Aimingoo力邀阿朱见面吃饭。一见面,同去的编辑陈琼就乐了:哈,是你!原来他俩在4月份的CSDN英雄会上早就聊了个不亦乐乎,但彼此不知道谁是谁。汗!
席间一聊,我就觉得这小伙儿不凡,才而立,咋那么沉得住气呢?一回住处我就上网看他的博客,看了两个小时后,23点了,觉得此事不可稍有延缓,立刻给他打手机,没人接,再打,还是没人接。于是发短信约见面,不回。连着发了三次短信,均没回音儿。上床休息。
还没合眼儿,短信来了,同意第二天约在宜家餐厅见面。
宜家餐厅一通畅聊,让我更坚定了做阿朱的书的决心。我了解了阿朱的求学背景、家庭背景——不光了解他的父辈,还了解他的祖辈;不光了解他直系亲属的情况,还了解了他旁系亲属的情况,很感谢阿朱坦诚地和一个初相识的人讲这么多,这真要托Aimingoo的福。
一个人的成长,受家庭影响极大,往往会是决定性的影响。有次和阿朱聊,他提及自己的父亲,说他“一生谨慎而又机敏”,我看阿朱,觉得这就是有其父必有其子,也许还青出于蓝。
工作着是美丽的,工作着更是快乐的。
责编梁晶(美女),天天督促各方进度,忙忙碌碌,心中有数,指挥若定,不见慌乱——不亦乐乎;
营销编辑海猫(帅哥),见天儿拉着梁晶刘唯一商量落实营销方案,不忘游说阿朱配合——不亦乐乎;
设计师小勤(帅哥),连出多套封面方案,天天上CSDN关注网友投票,最终被阿朱钦定——不亦乐乎;
设计师文佳(美女),连出多套正文版式方案,调篇扉、调版心、调字体、调字号、调页码——不亦乐乎;
助理设计师小马(帅哥),排版高手,驾驭Indesign,连续作战,昼夜不分,版式渐趋精美——不亦乐乎;
武汉博文诸多美女帅哥,一齐上阵编辑校对,一边感叹“写的真绝”一边围追堵截书稿错漏——不亦乐乎。
夜深人静,我边吃美味大鱼边敲些闲言碎语,而且这些字儿还能印在书上——不亦乐乎,咔咔,不亦乐乎(笑脸符号)
周筠(Yeka)
2008-11-20于武汉
引子——这本书适合谁
组织结构篇
双龙会——CTO与技术总监
人,是人,真的是人——团队文化
四套马车——团队配合
大长今——项目经理
走钢索的人——架构师
过程管理篇
一个人在战斗——老系统维护
兄弟连——项目开发
我要飞得更高——新产品战略
波、波、波——产品生命周期
定风波——产品定位
焦油坑——项目需求调研
文档知多少——设计文档编写方法
沙场秋点兵——开发团队练兵
百变金刚——企业业务开发平台架构
代码那些事儿——代码编写规范
风语者——软件测试
蛋白质女孩——产品文案
恶魔吹着笛子来——售前经理
修女也疯狂——售前、项目管理、实施适用的演示方法
水至清则无鱼——软件费用报价方法
量贩式实施一实施费用报价方法
将服务费用进行到底——服务费用报价方法
黑衣人——打造实施顾问
实施经理的工具箱——实施过程管理
灯塔客户——试点实施
客服顾问的工具箱——客服支持
激励考核篇
那根胡萝卜——团队激励
一天到晚游泳的鱼——员工绩效考核
职业发展篇
七里香——新人入职手册
敢问路在何方——员工职业发展出路
财主家也没有余粮了——创业小作坊职业发展出路
终结者——CTO职业发展出路
未来趋势篇
兵临城下——未来企业管理软件领域的新挑战
像咨询师一样思考——发展IT咨询业务
无间道——未来不会再有研发和销售
轻骑兵——未来软件开发模式
沙尘暴——令人焦虑的技术时代
色即是空——虚公司
心路成长篇
我就是一个香港导演——关联性思维
方法为什么——皆在一个“心”字
懈寄生——帮助过我的那些书那些人
一分钟先生——自我时间管理
达芬奇密码——从游击队到正规军
亢龙有悔——方法反思